2023-04-19 09:41:53
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和特殊的时期,当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融合,各个北方的游牧民族大量涌入中原(河南),于不断的接触过程中融入汉民族,为汉民族注入新的血液。
最著名的匈奴、鲜卑、乌桓、渤海、契丹、靺鞨、月氏、柔然、沙陀及部分突厥等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汉民族的一部分,为汉民族的文化、经济、习俗等注入新力量。其中,鲜卑民族融合最快,影响力最大。倘若头发上有这一特征,那你或许不是纯正汉族人,而是鲜卑人后裔。
1.鲜卑的起源
汉族是一个大的概念,是众多少数民族与华夏民族融合而成的大民族,其内部包括东夷、百越等,纯汉人的说法是伪命题。南宋时期,蒙古人将汉人区分为南人和宋人,并没汉人的概念,到清朝末年汉人的说法才出现。
因此,要辨识鲜卑族后人和中合起来的汉族人的区别就非常麻烦,不过有三种方法可以尝试。第1种是溯源;第2种是生理特征;第3种是姓氏。要比较起来,从鲜卑族的溯源分析更为容易。
鲜卑族同乌桓一样,都是东胡的后裔。据《山海经·海内西经》的记载,“东胡”一说在商朝时期就出现,即“东胡在大泽东”。其中,“大泽”指的是如今的呼伦湖,就是说,东胡曾经在呼伦湖以东地区活动。
“胡”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自称,匈奴单于就曾骄傲地说:“南有大汗(汉),北有强胡…胡者,天之骄也”。由于东胡处在匈奴的东部,并且比匈奴还要强大,因此而得到“东胡”的称呼。
公元前221年,秦始皇一统全国后就让大将蒙恬北击匈奴,让东胡有向匈奴边区扩张的机会。东胡首领曾经要求从冒顿单于处获得土地,还想要娶他的妻子为妻。
强大以后,冒顿单于直接对东胡大打出手,将其联盟解散。其中的一部分人迁移到乌桓山,形成后来强及一时的乌桓;另一支主要的力量迁移到鲜卑山(今科尔沁西哈乐古河附近的大罕山),形成鲜卑族。
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,鲜卑族又分化为东部鲜卑和北部鲜卑。两汉之际,鲜卑族逐渐摆脱与匈奴的联系,加强同中原王朝交往。
东汉永元五年(公元93年),汉将耿夔大破匈奴,让鲜卑族大举南下,进入到匈奴的故地,并将匈奴残余的10余万人融入到自己的民族中,形成拓跋鲜卑(鲜卑父匈奴母)和铁弗鲜卑(匈奴父鲜卑母);匈奴中的宇文氏则进入到阴山地区,统治当地的鲜卑族,形成宇文鲜卑。
再后来,就是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大融合,北魏王朝进行大量的迁徙和汉化,基本上都集中在河北、河南、山西和陕西等地区。从发展到迁移的过程中来看,鲜卑族本身也是一个综合性的民族,成员并不单纯。
所以,从溯源的角度来看,如今黄河以北地区的部分汉族人,极有可能就是鲜卑族的后代。
2.从头发辨识汉人与鲜卑人的特征
以上已经讲述到,鲜卑族主要从如今的科尔沁地区向南迁移,然后同汉族将融合到一起。
东部鲜卑与北部鲜卑互有发展史,北部鲜卑曾经不断地向北迁移,到达如今的大兴安岭东段地区。
1980年,考古学家从当地的嘎仙洞发现北魏时期的碑文。文中记载,北魏太平真君四年(公元443年),拓跋焘曾经到这里祭拜祖先,认为这是北部鲜卑的发源之地。
《魏书·序纪》记载,皇帝可稽从大兴安岭东段地区带着民众不断向北迁徙,然后统一鲜卑各部,让鲜卑强大起来。
从语言的角度来看,鲜卑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一个语支,具有与俄罗斯人相似的特点。因此,可以推测出鲜卑人的形象可能与白种人比较相似,具备高鼻梁、黄头发、黄眉毛和碧绿眼睛等特征。
不过,在南迁的过程中,一共经历几百年的时间,鲜卑人不断地与蒙古人和汉人相融合,碧绿眼睛、高鼻梁等特征也许早就消失,但是一些特征依然留在。
比如,且黄色的头发和胡须等,与蒙古人种的褐黑色头发有所区别,可以一眼就看出来。
除了这一特征可以区别鲜卑和汉人,姓名也是重要的一个区分要素。
3.其他辨识方法
西晋灭亡以后,鲜卑逐渐开始成为主导南北朝历史的重要民族。几百年的时间里,他们就在长江以北地区建立前燕、代国、后燕、西燕、西秦、南凉、南燕及北魏等影响比较大的王朝或国家。
439年,北部鲜卑拓跋氏一统北方,开始进行影响比较深远的“孝文帝改革”。
当时的东部鲜卑有慕容部、段部、宇文部等都受到北部鲜卑的控制,后他们又从北部鲜卑中脱离出来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。
如慕容部的燕及诸燕,宇文部的北周等。其中,宇文部落中的迭刺部又成为契丹族形成初期的重要部落,继续影响后面的中国历史。
北魏被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,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替代。因此从这个时候起,鲜卑族逐渐放弃原来自己的民族身份,融入到汉族中来。
而其中起到最关键作用的当属北魏统一北方时期推行的“孝文帝改革”。太和十七年(公元493年),孝文帝亲自带着军队迁都洛阳,此后就开启了影响鲜卑族和汉族的改革。
在他的强烈要求下,官方语言使用汉语,官员和民众必须穿汉服、改汉姓氏,学习儒教等。命令传达以后,独孤氏改为刘、拓跋为元、吐奚为古、步六孤为陆、贺赖为贺等。
此外,慕容部、段部、宇文部的许多贵族都以部落首领或部落名称为自己的姓氏,如慕容氏、段氏和宇文氏等。因此,如今辨别鲜卑族和汉族,姓名是最明显的特征。
不过这里有一个前提,就是有以上姓氏的人住在河北、山东、山西、陕西和辽宁等地区准确性才高,如果是长江以南地区,又或者是云南地区的,基本上都是汉族或少数民族的后人。比如,云南的段氏就与鲜卑族的段氏没有直接关系。
小结
民族的区别主要是为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,而不是挑动民族间的矛盾。无论是哪一个民族,只要被中国所认可,就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部分,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,不区分汉族和少数民族。
鲜卑族族在南迁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掉自身的文化,积极地同汉族人融合到一起,最后创造出许多辉煌的历史。比如,唐朝李氏宗亲的身上就有鲜卑血液,是民族融合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个大宗族。又如,如今所说的汉语中其实并不是纯粹的汉语,其中也包含着许多的鲜卑族的词汇(古汉语学者得出的结论)。
因此,民族是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,可以追溯其文化的根源,但不能认为某一文化就是远古时期就产生。如果真的是这样,那么传说时代的中国人可能就已经会制造原子弹了。
参考资料:《山海经·海内西经》、《魏书·序纪》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!